初夏的济南证券配资炒股,万物勃发,历城正以蓬勃之势拔节生长,成为炙手可热的发展热土。
6月14日,全市城市更新和乡村振兴现场推进会举行,一场关于城市未来的深刻对话在此展开。历城作为济南城市发展的重要区域,此次展示了579百工集设计师产业园项目、大辛庄考古遗址公园项目、高铁河滨国际项目3个极具代表性的重点项目。
今年,济南明确以“项目提升年”为总牵引,推动经济发展各项工作。历城在“4433”工作推进体系下,把“城市更新”确定为全区四项重点工作之一抓紧抓实。坚持“片区引领、规划先行、产城融合、民生优先、文脉赓续”工作原则,着力转变开发方式、完善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环境、推动产业升级,积极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工业遗产的涅槃:579百工集设计师产业园项目
走进位于华龙路579号的“579百工集”,仿佛进入了一个充满创意与活力的新世界。该项目占地120亩,总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是在工业遗存基础上打造的潮流网红打卡地,也是济南市区城市更新特色文创园区。
改造前
改造后
从产业发展意义上来说,579百工集是历城区城市更新“留”和“改”的生动实践。
采取“微更新、轻改造”方式,保留老厂房、融入现代元素、提升园区公共服务功能,把济南轻骑磨具厂打造成为城市更新示范园区。同时注重融入现代城市元素,更新原有产业,打造雅典宫、斯巴达公园、木工文创等主题空间,聚集阡陌书店、匠杺社、阿波罗美术馆等50多家商户,年营收超1.5亿元,以持续植入新业态推动城市更新发展。目前,通过打造融合艺术展、汉服节等主题活动,带动了50余兴趣社群聚集,孵化20余个青年品牌,每年举办露营节、音乐会、国际画展等活动100余场,年客流量超290万人次,成为济南东部城市现代文明特色文化符号。
579百工集的诞生,代表了一种共识:工业遗产是城市的特殊“基因片段”,政府以“绣花功夫”进行的微更新、微改造,正是对这独特基因的尊重与唤醒。
如今历城正在不断做大园区规模,坚持“边建设、边拓展、边提升”,辐射周边街区,计划投资10亿元,由曼昆文化产业发展公司与历城区城发集团合作,以“579百工集”“海岱文创产业园”“山东国际文化创意中心”为核心,辐射花园路、华信路、华能路等区域。推动周边老旧街区微更新,塑造全国城市更新样板。
根脉的守护与新生:大辛庄考古遗址公园项目
5月18日,2025国际博物馆日暨大辛庄遗址公园主题活动在大辛庄遗址博物馆举办。这座承载着商代文明密码的考古圣地,终于以全新的姿态揭开面纱,为泉城济南的文化史诗写下新的注脚。
改造前
改造后
大辛庄考古遗址公园项目位于历城区王舍人街道,总投资9.7亿元,于2024年9月启动,先行区预计2025年6月建成交付,7月投入使用,占地面积约494亩,总建筑面积约2.3万平方米,主要建设遗址博物馆、西北入口服务用房及公园等。
项目改造前为大辛庄旧村址,项目建成后,将结合博物馆展陈场景及功能需求,融合文创、研学、临展、餐饮、科技等多业态经营,推动博物馆向多元化、深层次发展,预计年营收约2000万元。项目东侧区域为大辛庄遗址,为山东地区目前发现的存在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商代遗址。
大辛庄考古遗址公园项目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深入挖掘黄河文化时代价值,更好地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项目依托于考古遗址的保护而存在,伴随考古研究的深入而发展,通过“将考古发掘的工作和研究成果进行形象化表达”,与考古学相辅相成,直观生动地向观众讲述遗址蕴含的历史文化。
在设计理念上注重将历史文化与现代城市生活相结合,通过“一馆五区”的规划布局,既展现了遗址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又满足了现代人的休闲游憩和文化娱乐需求。博物馆室内及周边区域,设置了文化创意产品、纪念品商店,不仅满足了参观者的消费需求,更通过文化符号的转化与体验场景的营造,超越单纯消费场景,成为连接历史与现代、学术与大众的枢纽。
未来枢纽的生长:高铁河滨国际项目
高铁河滨国际项目,是历城把握时代机遇、以“站城融合”(TOD)理念驱动城市能级跃升的前瞻性实践。它敏锐地抓住高铁枢纽带来的巨量人流、物流、信息流优势,致力于打造一个“以站兴城、站城一体”的未来城市新极核。
改造前
改造后
项目位于历城区港沟街道,紧邻旅游路城市发展轴,乘势济南“东强”发展势能,站位东强战略门户。定位于依托高铁项目综合开发平台,推动行业领军企业落户、深耕,全力打造人文化、生态化、智慧化的高铁特色产业集群,打造省会济南高铁产业总部基地、税收高地。
项目总用地28.53亩,总建筑面积6.28万平方米(地上4.2万平方米,地下2.08万平方米),地上容积率2.22,计划总投资5.12亿元,开发建设“高铁河滨国际”产业园区。项目于2023年2月开工建设,目前各项建设工作处于收尾阶段,预计2025年6月具备竣工交付条件。
项目结合企业形象,聚焦高铁产业主航道,借助项目先天地理位置和产品优势,拟引进高铁相关配套产业及智能制造、高端商超、精品酒店等相关企业进驻,导入新质生产力产业资源,聚集国内新兴高端创新产业,形成国内、省内新质生产力示范园区,成为产业标杆形象。项目建成后,基地内所有落户企业可实现年均税收贡献约0.5亿元,解决近1000人就业需求。
有机更新论:历城实践的城市生长实践
历城以579百工集、大辛庄、高铁河滨为笔触,描绘的并非城市更新的孤立画卷,而是一幅“城市有机更新论”的生动实践全景图。
突出片区引领,焕新空间格局。历城区坚持以片区思维推动城市更新,邀请美国GP、英国查普门泰勒等国际著名设计公司进行多轮规划,创新采用一二三四级联动模式破解融资难题,努力实现城市更新质量与效益的双重突破。
洪楼广场片区作为近年来全市老城区征迁体量最大的片区,仅用5个月就完成1900余户签约,拆除面积约23万平;目前已转入大规模建设阶段,成功引进京东MALL旗舰店、五星级“君澜”酒店、钟书阁等区域首店,匠心打造国际潮流步行街和城市“菁英会客厅”。
东风片区579百工集典型做法被央视《新闻直播间》进行报道,环联1904火车夜市凭借“火车主题+多元业态”持续领跑夜经济。还乡店城中村改造创新实施“房屋安置+房票结合”模式,累计签约607户,签约率达90%(其中选择房票人数占签约人数的20%,票面金额4.47亿元)。宋刘片区以民生改善为重点,将文化、体育、公园绿地统一包装策划,集中打造占地约75亩的大型户外运动场地。工业北路沿线片区重点引入空天信息、汽车文化、新文娱消费等业态,打造工业北经济发展隆起带、未来产业增长极。
突出创新先试,兜牢民生保障。作为全市城中村改造多样化生活保障试点区,历城区研究制定《城中村改造村民生活保障工作实施方案》,按照“统筹推进、分步实施”的思路,通过“实物建设、购买经营性房产、货币化保障收益”三种方式,对我区11个保障房项目分类施策,制定多样化、多渠道、可选择的保障机制。截至目前,11个项目均已完成实施方案制定工作。前期,计划通过土地出让收益,采取货币化保障方式对村民进行保障;10年后,转为购买经营性房产方式保障村民收益,为全市保障房建设趟出路子。
突出历史传承,活化城市文脉。深耕大辛遗址、洪楼教堂、工业遗存等历史文化资源,加强与山东大学、省博物馆、济南考古院等机构的深度合作,建立“专家智库+考古支撑”协同机制,将文物遗迹转化为设计语言,实现“文物保护—文化传承—空间活化”的有机统一。目前,已完成大辛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申报工作,着力打造全市文化新地标。“579百工集”利用“原电动机械厂旧址”实施有机更新,实现了从旧货市场到复合型潮流文化街区的华丽转身。
初夏的历城,正以其蓬勃的实践,向人们展示着一座城市如何优雅地转身,如何在守护记忆与拥抱未来之间找到平衡的支点。579百工集、大辛庄、高铁河滨国际——这些闪耀的坐标,标注了历城发展的新高度。
当城市学会呼吸历史,也懂得吐纳未来,当更新成为一场永不落幕的进化——历城大地上的这场生长叙事,已然超越了地理的疆界,“宜居、宜业、宜游、宜行”的精致城区正在逐步形成。
熊猫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